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花“争开不待叶”盛开于枝头,释放着春天的香甜和浪漫。来到日都迪萨镇,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山坡上,上百亩桃林,摇曳生姿,粉粉嫩嫩的桃花热烈怒放,尽展风华,这是日都迪萨镇林果产业发展的新光景。
(资料图)
日都迪萨镇坐落在海拔3200米的高山,在彝语中寓意“水草丰茂的草场”,然而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内生劳动力不足,导致乡镇长期存在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让这里的发展面临不少困难。
“上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在黑水河流域发展万亩优质果蔬,日都迪萨光照强,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很适合种植果树。”日都迪萨镇书记黄顺军介绍道。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际,日都迪萨镇主动出击,结合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与市场需求,经过专家的实地考察,选定桃产业,将团结村作为示范点,试种桃树,成为普格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团结村书记也作为致富带头人,外出考察,选在团结村试点种植。现在我们镇共种有冬桃120余亩、黄桃140余亩。”黄顺军告诉记者。
“留两个主枝,疏剪直立旺枝,留筷子粗细的挂果枝……”来到日都迪萨镇团结村,村书记黄晓良正带领着务工人员修剪枝丫、除草,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为务工群众答疑解惑。
“这个产业在普格还没有人做过,经过我们的考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了响应乡村振兴,带动老百姓致富,我们镇派我进行试点种植,作为村组干部,现在就是应该带头做示范,让老百姓看到经济效益、看到前景,把这个产业推广出去,做强做大,把老百姓带动起来。”谈起桃产业黄晓良干劲十足。
在黄晓良的积极筹备下,2022年普格县日都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占地70余亩,围绕当地特色种植产业,选择培育“冬桃”“黄桃”等品种,通过集中流转村民土地,逐步探索出一条“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组织科技培训,推进科技创新,普及推广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并带动周边20余名群众进行务农,每天收入150-200元,村集体经济实力日益雄厚,村民群众的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
“在这里不光能挣到钱,还能学到技术,我自己在家也种有桃树,以前什么都不懂,现在自己也会点了,有什么不懂的还可以请教他们,日子越来越好咯!”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们开心地说道。
在团结村试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为鼓励更多的农户加入进来,日都迪萨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镇域实际,尊重群众意愿,免费为农户提供种苗,并开展“订单式”培训,每年聘请技术人员来指导农户,把培训班开在了桃山上、田间地头,手把手培训新技术。
“我们镇针对农户种植,采取自愿原则,有能力的人提供种苗、技术支持,特殊人群采取低保兜底,解决后顾之忧,让老百姓参与进来,有尊严的脱贫之后,有尊严的致富,我们的工作也成功了。”黄顺军说道。
目前,全镇共种植冬桃、黄桃共计260亩,今年带动周边1100余户群众新增加种植“青脆李"2000亩,村民收入逐年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攀升,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半年有果的美丽乡村新风貌已经在日都迪萨徐徐绘就。甜桃子、脆李子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子”。接下来,日都迪萨镇将依托现有“桃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黄桃、青脆李等经济林木的种植,大力发展果蔬种植,拓宽销售渠道,增强技术指导,提高产品品质,努力形成规模化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赋能乡村振兴。
内容来源:普格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四川融媒责编:贺敏校对:张静兰审核: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