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下周“网申”新股数量锐减,同星科技面临上下游双重夹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红周刊丨赵文娟
根据目前安排,下周(5月15日~19日)新股发行数量明显锐减,仅有2只新股可以申购,分别为创业板的同星科技和北交所的星昊医药,这一情况与本周(5月8日~12日)有12只新股申购产生了明显反差。从行业特点看,同星科技属于通用设备制造业,而星昊医药则属于医药制造业。
回顾4月份上市新股情况,共有35只新股上市交易,上市首日平均涨幅约50%。其中,不仅有4只新股首日涨逾100%,也有7只新股遭遇破发。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4月首发估值、首日涨幅、开板估值较3月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创业板4月估值虽然较3月有所上升,但其首日涨幅、开板估值却较3月份有不同程度下降,且首日涨幅、开板估值也均下降至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以来的较低水平。
4月份创业板新股100%破发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年内A股共上市122只新股,按照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其中有36只新股上市首日便遭遇破发,上市首日破发率为29.75%。而在2021年上市的524只新股中,仅有22只首日破发。也就是说,今年前4个月,新股首日破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21年全年。
在4月份上市交易的新股中,创业板新股表现最为惨烈,所上市的8只新股中有5只首日破发,首日破发率高达62.5%。按首日收盘价计算,破发幅度在10%至13%不等,亏钱效应较为显著。截至4月28日收盘,创业板4月份的8只新股已经全部破发,平均破发幅度14%。
科创板新股表现较为坚挺,4月份上市的9只新股中,除了有1只新股首日破发以外,其余8只均有不错的正向收益,破发率为11.1%。按首日收盘价计算,整体浮盈在40%上下,索辰科技浮盈最低,为2%;云天励飞浮盈最高,达137%。截至4月28日收盘,4月上市的9只科创板新股中,仅华曙高科、索辰科技两只新股破发。
相较创业板和科创板新股,主板新股表现强势,4月上市的11只主板新股无一破发。按首日收盘价计算,主板新股首日浮盈均在47%以上,最高如中电港,首日浮盈更是达到了221%。截至4月28日收盘,4月份主板上市的新股依旧无一破发,平均涨幅在30%,中电港一马当先,股价已经翻倍。
据悉,新股破发现象已经引起监管部门关注。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组织多家券商召开座谈会,研讨当前市场破发现象。而关于近期破发率上升等问题,参会的主承销商总体认为,科创板询价新规调整后,机制运行充分有效,买卖博弈深化,近期破发率较高等情况是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
与会券商进一步表示,破发率升高是市场对各方认知的“再教育”和“必修课”,当前新股发行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需要各方呵护,也应相信市场本身的自发调节功能,这是一个必经过程。应保持监管定力,现有询价定价机制无需大幅调整,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规则一时的改变会影响市场的定价策略,避险情绪驱动下,机构的趋同性会导致出现另一种结果,比如“抱团”。
上交所在会上强调,各主承销商应当按照协会规范要求审慎撰写投资价值报告,充分开展投资者路演沟通工作,提示市场风险,管理好发行人估值定价预期,合理规划募投项目,在充分考虑市场、行业及承销风险后,审慎确定发行价格。
同星科技遭上下游双重夹击
根据目前安排,沪深两市下周仅有1只新股可申购,即创业板的同星科技。招股书显示,同星科技主营业务为制冷设备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换热器、制冷系统管组件、汽车空调管路和制冷单元模块等,产品应用领域涵盖轻商制冷设备、家用制冷设备、空调、干衣机等领域。2020年到2022年,同星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02亿元、7.84亿元、8.0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643.25万元、6833.52万元、8352.6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同星科技的主要客户的体量较大,知名度较高,但同星科技本身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根据招股书显示,在公开发行股票前,同星科技的实控人为张良灿、张天泓与张情怡,三人通过直接和间接控制公司93.34%的股权。其中,张情怡系张良灿之女,张天泓系张良灿之子。家族企业走向资本市场,虽然有着决策效率与股权稳定性的优势,但也埋藏了内控不规范等公司治理相关隐患,需要中小股东加以警惕。
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同星科技的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营收规模高增长的情况未必可持续,而利润或将进一步承压。从客户端来看,同星科技对于大客户的依赖愈加明显。根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同星科技向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分别为2.54亿元、4.34亿元、4.42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0.64%、55.35%、54.62%,客户集中度较高。
此外,同星科技的供应端也并不太平,铜管、铝管、铝带等有色金属材料是同星科技的重要原材料,2021年,铜、铝的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也导致了同星科技的产品成本上涨,进而吞噬毛利。报告期内,同星科技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4.66%、22.26%、22.75%,特别是2021年下降明显。综合来看,同星科技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双重打击的后果若无法转移,只能由公司自身承担,进而也意味着未来业绩或不容乐观。
(本文已刊发于5月13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