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高考落幕,高考志愿如何填报?如何快速了解各高校校园文化,锁定自己心仪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后如何转专业?人民网特别推出“2023年高校招生”系列报道,解读各大高校的高考招生政策、人才培养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校园文化生活,供考生及家长参考。
(相关资料图)
北京工业大学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同时进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是在京招生人数最多的211高校,在京招生计划达到2300余人。北工大占地近1500亩,设施完善,有奥运场馆,游泳馆、图书馆等建筑,地理位置便利。
人民网:请您简要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优势和特色专业
北京工业大学:学校紧密结合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以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强化有组织科研,培育大团队、承接大任务、产出大成果,推动以碳中和、城市更新、人工智能、智库建设为重点方向的特色发展。
近年来,北工大人始终践行着“首都重大工程有贡献、国家超级工程有身影”的光荣承诺,围绕国家和首都重大需求,产出了一系列成果:突破铝合金微合金化,成功应用于深海远洋工程和船舰等领域;研制变极性焊接机,应用于航天、运载等领域;RV减速器齿廓和激光器微通道制造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国外技术封锁;预应力钢结构新体系、工程结构抗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北京地铁、鸟巢、大兴机场、冬奥赛场等重大工程建设。
北工大学科门类多、专业覆盖面广。学校有3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4个北京市一流专业。一流专业占总招生专业的73%,超过83%的大一学生将会进入到国家级或北京市级一流专业进行学习。
人民网:2023年贵校招生政策有什么新的变化、新的亮点?
北京工业大学:学校本科招生今年有两个亮点,一是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本硕博贯通培养项目,今年是首年招生。
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是打造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领军人才的试验区。培养特色方面,按照“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促创新”的建设思路,聚焦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沟通合作等核心素养,设计“夯实基础-精深专业-深化创新”梯次推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杰出学者为领衔、学科骨干为补充的学业导师制度,围绕双碳领域设置具有跨学科交叉特色的新工科、新文科专业。设置弹性学习年限,分阶段考核,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培养拥有创新思维能力、学科交叉优势、国际化视野和人文素养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方面,围绕零碳能源供给、低碳城市运维、零碳流程测算、碳金融与交易、碳捕集与利用等城市碳中和研究领域,启动本硕博8年贯通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零碳新能源与新材料、低碳智慧城市、流程工业供应链低碳技术、碳中和技术及政策综合评估等碳达峰、碳中和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助力首都优化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建设具有北工大特色的新型示范学院。
二是启动环境保护-低碳能源利用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工+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
培养特色方面,秉承跨学科、复合型、创新性的宗旨,培养适应我国能源与环境领域需求,特别是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从事低碳能源利用及环境保护领域科研、技术、设计、管理等工作的“工+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和环境科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模式方面,由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国家一流学科“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建设、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环境科学专业联合培养,重点培养学生在环境保护和低碳能源利用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人民网:学校的录取原则有何特别之处?哪些专业有特殊要求?考生报考时需要注意什么?
北京工业大学:学校的录取原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不设专业级差,政策性加分方面,学校实行的是调档加分、进专业不加分的原则。
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要求学生外语成绩不低于110分;面向北京生源的“外培计划”要求外语成绩不低于120分;英语专业只招收英语考生。
录取的体检标准执行国家相关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所有专业没有男女比例限制,没有近视度数的限制,根据专业(类)特点,一些专业(类)有色盲限报,或色盲、色弱限报的要求。录取规则详情以《北京工业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章程》为准。
在报考方面,对于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请考生和家长一定要看清选考科目要求。同一个专业,不同学校的选考科目要求可能不同;同一学校的选考科目要求和往年对比也可能会有变化。另外,无论传统高考省份,还是改革省份,请大家务必了解“平行志愿”的投档特点,特别对于普通批的报考,同批次只投一次档。
人民网: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奖助学政策及就业情况
北京工业大学:学校建有完备的“奖、助、贷、勤、补、偿”资助体系,全方位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新生入学时设有“绿色通道”,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顺利入学。在北工大,没有一名同学会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完成学业。
学校2022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近95%。深造率达到52.04%。深造的同学中,国内深造比例为30.89%,出国(境)深造比例为21.15%。本科生国内读研的目标院校集中在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相当或高于学校的院校。超过60%的出国(境)深造学生。